Loading AI tools
来自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此地原为北宋在与西夏边界上,设置的保安军辖区[1][2]。金朝取得此地后,在大定十二年(1172年,或称十一年[1]),以保安军置保安县[3]。保安县城即保安军旧城[2],在今陕西省志丹县。大定二十二年(1182年),保安军[3](或称保安县[1])升为保安州。元朝至元六年(1269年),保安州降为县。属延安路[4]。明朝洪武二年(1369年),改延安路为延安府,仍隶之。隆庆元年(1567年)二月,置靖边守御千户所。北有顺宁巡检司[5]。
清朝时,保安县仍属延安府[1],考评:简[6]。民国初年,全国废府,直属陕西省,后又属榆林道。
1934年2月,中国共产党攻占保安县西部,建立革命根据地,属陕甘边根据地范围。11月,在根据地建立赤安县苏维埃政府,属陕甘边苏维埃临时政府[7]。1935年,刘志丹领导下的西北红军攻占保安县县城[8],成为陕甘革命根据地一部分。1936年6月,中国共产党为纪念刘志丹烈士,改名志丹县,属陕甘宁根据地。1937年,志丹县直辖于陕甘宁边区。中华民国政府仍沿用保安县一名。1948年,中华民国内政部编辑的《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》中,保安县为6等县,辖区面积为3268.60平方公里,人口为14850人[9]:143。1949年时,属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区。2005年时废止。
1962年发生反党小说《刘志丹》案,牵涉众多。刘志丹女儿刘力贞指,文革期间,有人提议志丹县改回保安县,被总理周恩来拒绝[10]。
清朝顺治十八年(1661年),第一部《保安县志》成书,由知县张嗣贤、教授边桢、教谕刘谦、通判王国章、贡生王政新等人共同编写。共一册七卷,仅北京图书馆收藏一部,别无流传。咸丰六年(1856年),第二部《保安县志》成书。知县彭瑞麟纂修。训导武东旭和前任知县吴潮生作序。共二册八卷三十四节。艺文志载诗数首,可看出保安县“贫脊荒凉之状况”。此志为手抄本,仅在中国科学院,天津、南京等图书馆收藏,未见流传[10]。
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,《保安县志略》成书,由保安县知县侯鸣珂之子侯昌铭奉父命修撰。陕西延榆绥兵备道观察马相如和知县侯鸣珂作序。共二册二卷六篇,但没有刊印。以手抄本流传。高峰编著的《陕西方志考》认为,此志在几本旧志中,为佼佼者。1950年,刘景范、王子宜、马锡五三人于西安藏书家宫逸泉处发现该志抄本,石印数百部。民国时期,曾有佚名人士编撰《保安县乡土志》。共一册不分卷,约数千字[10]。
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. On steroids.
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,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's search results,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.
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, simple,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, safe and transparent.